点击数:283172018-06-06 00:00:00
红色和绿色,是色相环上最遥远的距离 美工设计培训
从色彩学上说,红色和绿色是对头。它们在色相环上的关系是这样的:
看见红色和绿色了吗,它们之间整整隔了180度。红色和绿色之间排斥度大,是一对互补色。这就意味着,红、绿色彩放在一起会造成极强的视觉反差,使得色彩对比达到最大鲜明度,并强烈刺激感觉器官。
在这种强烈映衬下,红的会越发显红,绿的就越发显绿。考虑到这一点,“红绿灯”就作为区分“停”和“不要停”这对重要相反概念的标志。
像这样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,对人眼的刺激强烈,有眩目的效果,壹读君(yiduiread)认为,这非常类似《最炫民族风》的铿锵节奏。但强烈的刺激,更易引起视觉疲劳,产生不适应感,使人心理也随着失去平衡而焦躁不安。所以,红和绿大面积相配并不赏心悦目,它们的常见效果如下↓
红配绿也可以不难看,关键看技巧美工设计培训
虽然红绿搭配难度大,但壹读君(yiduiread)也不是说,互补色在一起就不漂亮。一点也不带尖锐刺激感的色彩组合在一起,视觉舒适是舒适,但过分调和的色彩搭配,会显得模糊、平板,看多了也容易产生厌烦、疲劳感,比如↓ 补贴培训
从人对色彩的要求来说,人的视觉永远需要一种生理的平衡, 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,总是本能地要求它的相对补色。互补色正是因为它对比非常强烈,在色彩的视觉生理上有平衡的满足感,只要搭配得当,放在一起能呈现最漂亮的结果。从色彩的大格局上说,真正的调和境界是,色调既鲜艳夺目而又不过于刺激。
所以只要对红绿配加以适当的调和,比如调整一下两者的面积强调主从关系,在颜色明度和纯度方面拉开距离,同样可以很漂亮。下面举几个正面的例子↓ 补贴培训
既然红配绿冲击感这么大,为什么大红大绿仍旧屹立不倒地流传至今?
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,传统文化中涌现大量华丽的艺术作品——因为凡鲜艳而明亮的色彩都具有华丽感,色相对比的配色也具有华丽感,而互补色就是其中最华丽丽的大杀器。
既然红和绿同样可以也确实给人们带来美感,红配绿怎么就成了“土”的代言人呢?
大红大大绿真正流行于服饰开始于晚明。在明中期以前,平民百姓均穿着浅淡朴素,对这种富艳华丽的颜色敬而远之,尤其在明初,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,像红色这么正的色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。
不过,当大红大绿成为全民时尚,就连村妇野老都不分场合地点地穿服其身,其中所蕴涵的身份地位的指意和象征,也必将消失殆尽,正所谓“奴隶争尚华丽,则难为贵矣,女装皆钟娼妓,则难为良矣。”
△明代画家丁云鹏(1547~?)的《罗汉图》,衣装也是红配绿
大红大绿似乎在服饰上变为泛滥的俗物。其后乡土文明对于高对比度的色彩搭配的大力发扬加以运用,让浸染在城市文明中的人们感到格格不入。
所以,红配绿并没有原罪。红绿之间的搭配难度,加上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,共同导致了红配绿今天被奚落嘲讽的下场。
回头本文开头,张馨予的设计师算得上勇气可嘉,但是结果却让张馨予像是在出席《乡村爱情2》的首映典礼。所以说,干哪一行,都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,不要让围观群众着急。